南阳青年作家走进老陕西品美食论文化于杭

  

  日前,南阳青年作家走进老陕西,检阅制作流程,观看各色菜品,静听发展理念,品尝美味佳肴,畅谈各自感受。作家们从不同的思想维度,不同的艺术感觉,不同的文字描述,撰写他们眼中的老陕西,心中的南记烩面。南都晨报将作品一一呈现,让读者在走进老陕西大快朵颐的同时,一同来品享“文字中的南记烩面”。

 一“面”之交

□于杭

  我欠老陕西南贵喜老板一个人情。一“面”之交的我,答应为他写一篇文章,久拖未成,显得我有点不近人情。

  其实,他也许不知道我为人为文的秉性:不好随随便便应付,哪怕是为人家写一篇“软文”。

  我与老南熟识已久。彼时,我们两个同在政协一个界别,都是行业协会秘书长,见面机会多,共同话题多。言谈举止中,我知道他是一个热心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面馆经营得活色生香,满城皆知。

  对于他的老陕西,我还说过一句话:一个山东人,人生地不熟来南阳,开了一家老陕西,一开就是二十多年,这样的人肯定有料有故事。

  后来,还知道他上学不多却喜欢文化、热爱读书。   再后来,熟络多了,参加过他举办的几次文化活动,才知道他人缘很广,喜欢接近文化人。“近朱者赤”,这样的老板自然会让他的“面文化”张扬起来。

  其实,老陕西之所以能坚持21年“只做一碗面”,确实离不开南贵喜的专业匠心。为了让面好吃,让面的风味地道,南贵喜下了不少真功夫。好的面粉,好的食材,连辣椒也是“秦地”之秦椒。南贵喜引进的biangbiang面,二月河老师还去吃了一大海碗,口齿生香之余,留下一张端着大碗的照片,成了店里的招牌。

  北方人爱吃面食,这是饮食文化的典型特征。其实,细究起来,这面的正宗真正源起于关中平原的三秦之地。小麦自高加索引入中国之后,首个大面积种植区域就是关中平原。有史书讲“正是小麦支持了大秦帝国的崛起”。《春秋》有语:“它谷不书,至于禾麦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之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这也许正是面食对于北方人乃至中国人有着重要地位的历史渊源。“老陕西”面馆也许不知道这些,但这不影响“老陕西”对于面食讲究的正宗。

  我不知道,人际交往中的“一面之交”“面面俱到”是否与面食文化有关。但同一个“面”字,总是离不开其中的文化渊源。寻一处正宗的面馆,吃筋道、抓口、瓷实的一碗好面,“老陕西”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于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卧龙区作协副主席,市房地产商会秘书长,市人防协会会长。)

因为一个人,恋上一碗面

□纳兰九儿

  “老陕西”很有名。听说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南贵喜,是因为它的“南记烩面”。

  听说,南贵喜发誓愿意一生做好一碗面!为河南人做好一碗面!听说,他是山东人,18岁学艺至今,21年坚持做面,生意红红火火,不忘回报社会,多次举办和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还听说,为了做好这碗面,他只身前往大西北寻找河西走廊高山草甸喝雪水的羔羊,入住关中平原农民家中选秦椒。原料用的是无添加孕婴用面粉,青菜必是生态无污染,高汤必要熬到牛奶状,面片必须手工揉。

  我不是一个吃货,但我是一个好奇心比较强的人。山东人,“老陕西”餐馆,河南的烩面,在南阳开花结果,必定有故事,值得挖掘。要经历怎样的风浪,一个外地人才能在异乡立足并成就品牌?要有怎样的毅力,才能让一个人耐得住寂寞专注做面21年?一碗面,被用心打造21年,那该是怎样的味道?带着问题,我走进了“老陕西”,走进那个温馨如家的地方。

  当那被食客传颂的“南记烩面”端到面前时,我是带着审视和评判的眼光的。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从小被各种各样的面食滋养长大。特别是农村孩子,亲自帮着父母种麦、收麦,见证过那碗面从种子到餐桌的艰辛过程,骨子里对面食有着绿叶对根的深情。走南闯北,面对各色美食,还是最爱妈妈手擀的那一碗面,烩面自不陌生。所以,没有马上动筷,而是静静欣赏,默默对比。

  提前已经知道这碗面幕后的故事,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的精心杰作,心境自是不同,纵然有比较的心理,甚至带着一点审视的意思,但更多的是珍惜和感恩。不像是吃饭,倒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我希望通过它遇见可以对话的灵魂。看色,闻香,然后慢慢挑起一根面缓缓入口。真心不错!很适合多年习练瑜伽、跳肚皮舞和喜欢养生的我。先说色,白的面青的菜,青白鲜明,简单而清爽,让已经厌倦了食堂油腻饭菜的胃很欢喜,大有一见钟情的意思。香味悠长,闭目轻嗅,羊肉特有的香浓而不腥,直透肺腑,刚刚好,食欲突来,开口浅尝。正合我挑剔的口味,不油不腻,咸淡适中;面片不厚不薄,不硬不软,入口细腻又不失筋道;分量不多不少,一个人,一碗面,恰好!中原盆地的中庸之道在这小小的一碗面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知道究竟是人创造了面,还是面成就了人,我却因为好奇一个人而误打误撞地恋上了一碗面!

  南贵喜的故事也走进了我的心:员工的生日就是企业的节日;从不拖欠员工的工资;当您实在困难时,“老陕西”请您免费吃面;“老陕西”已经21年了,最久的员工也21年了,多数员工10年以上……他的激情执着、勤奋专业、坚定自信,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让我为之倾倒和心动。

  “老陕西”,我来过,点了一碗“南记烩面”,大快朵颐。“老陕西”,我走了,感觉到满足的不仅仅是空虚的胃,还有收获满满的心。

  我也是莽撞闯入这座城市的创业者,以后遇到过不去的坎儿时,想一想南贵喜先生的拼搏与创新、自信和大爱,来此吃上一碗面,再安静地离开。

  (纳兰九儿,南阳纳兰国际舞蹈学校校长,南阳纳兰九儿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肚皮舞、瑜伽教练导师,卧龙区作协理事,业余时间喜欢用随笔的方式记录成长的经历和顿悟。)

人生真味

□郭丽

  中原人素来喜好面食,吃面是老百姓平常日子的不二选择。

  用真心做就21年面食的南贵喜先生,深谙各类食材的天赋禀性。在他的眼中,每一样食材都是有独特个性的,对其熟悉程度就像经年老友一般。饧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序,直接决定了面食口感是否松软筋弹。正因为南贵喜先生深深懂得,所以对此温柔以待。和面操作间,夏天空调冬天暖气,常备温度计、湿度计,就是为了及时掌控、精准操作,始终保持恒定温湿。南先生亲自下厨,和厨师长等人反复实践摸索,总结出时间保持在66分钟,面才能饧到最佳状态。南先生对饧面这一流程尚且如此对待,更何况选取优质羊肉、辣椒等原材料的环节,苛刻程度可想而知。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南贵喜执着于细节,其实是他本色原味生活的再现,就是对食材的敬畏和对消费者的敬重!在他心中,做优质的“南记烩面”就是做高品质的自己。

  每天的晨读,南贵喜先生坚持了很多年。经常翻阅的书本里,真性情的他随心写下的“真心、真意、真诚、真实”几个字,是支撑他21年来持续做好一碗面的准则。繁芜世俗间,南先生内心有了一抹书香的浸润,一直处于长醒的状态,须臾不离用醒觉的态度驰骋天地。他在日常的行走坐卧处求悟,在文化的纵横捭阖间觉知,从而在活色生香的一碗面里融入。庄子曰:“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他的做面和为人一样,丝毫不投机取巧,只剩下原汁原味的朴拙和恬愉。这份悠然中蕴含的是睿智和激情,还有自知和清晰。

  吃了意犹未尽方可称为美食,“南记烩面”就是。在南阳当地,香浓的“南记烩面”是款待亲朋好友的保留节目,菜足酒酣之后,必须要有一碗烩面下肚,解酒养胃,一个酒席方算圆满。

  时间悠长斑驳,芸芸众生体验辛酸,品尝不易,收获快乐,偶得惊喜。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走进“老陕西”,来一碗热乎乎的烩面,这碗面味道十足,有饱满的阳光味道,有家常的日子味道,有浓郁的故乡味道,有柔软的爱的味道,有恬淡的欢喜味道,更有清净的禅意味道,大快朵颐酣畅淋漓间,一切会豁然开朗。

  “南记烩面”唤醒的,也许是你久已麻木的味蕾,也许是你对生活的激情,也许是你顺着诸多味道抵达的那些尘封的记忆。这曼妙丰盈的味道,会随时在炊烟袅袅的故乡,在傍晚归家的昏黄灯晕里,在你走过的每个地方,在你人生的每个日子里,苏醒……

  (郭丽,教育工作者,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南阳报业集团小记者中心特约编辑,南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卧龙区作协理事,《南都晨报》晨语专栏作者。文字散见于《河南工人报》《河南教育》《躬耕》《南阳日报》《南都晨报》《南阳晚报》等,文学作品入选《师者行吟》一书,国画作品入选《老圃新枝兢吐奇》。)

  来源:南都晨报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好
北京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ngmeijiaju.com/yscy/9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