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吃吃喝喝,中国历代饮食文化

先来个情景剧预热一下:某人穿越到先秦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我吃面!”

  “那抱歉,这位客官,面条可是要到宋朝的款式才能定形呢,小店现在还没有。”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这得等到蜀汉诸葛丞相伐孟获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那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抱歉,咱这是关中,水稻啊,得过了长江才能种,咱这也没有。”

  “要死了,来个大侠套餐吧,二两女儿红,半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

  “客官,轻点声!私宰耕牛那可是大罪,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罪过,万万不敢啊!”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茶?那玩意儿得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这儿也没有……”

  “你他娘的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可以沾肉酱,烫白菜。”

  “敢情你这开的是麻辣烫的店啊!”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

  “那个铁锅得到宋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那个菜油呢,得到明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了小店才供应的上。”

  “…………”

  “客官您还要什么?”

  “……”

  “客官您别走啊!”

先秦饮食

原始社会,饮食通过渔猎采集获得。而到了新人时期,谷物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古人饭食主食和副食之分。《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五谷是主食,其他肉类、菜类都是副食。先秦吃的粮食统称为五谷或六谷,具体品种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黍(黄米)、稷(小米)、麦、菽(豆子)、麻,六谷在加上稻子。

先秦时代蔬菜种类很少。《诗经》里面提到的种植物,能作为蔬菜的只有20余种。后来,其中的大部分都退出了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这时候也没有炒菜一说,都是煮熟了蘸酱吃。

先秦的肉食以牛、羊、猪最为重要,狗肉也常见。但庶人一般人吃不到牛肉。《礼记·王制》中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平民无故不食珍”。

先秦人主要是跪着吃饭。平民一天两顿,贵族一天三顿,天子一天四顿。中国至迟在商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古代的筷子叫箸,也称作“梜”。不过在先秦,用不用筷子是有说法的。《礼记?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意思是说筷子只用来夹菜,不用来吃饭食。

先秦时期,匕、柶的造型、功能类似现代的勺。中国考古发现,在磁山、河姆渡、大汶口、龙山等考古学文化的遗址中,都出土有骨匕,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应该是用来舀粥汤,或者取食肉类的。

新石器时代的出土的食物加工工具

鱼鼎匕(战国早期)山西浑源出土

商代青铜箸头(河南安阳西北岗遗址传祭礼坑出土)

汉代饮食

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

汉代人就已经吃上了面条。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著名的有《齐民要术》中收录的“水引”,“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则是极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汉代人吃饭大部分还是跪着吃。到底啥时候吃个饭才能不这么累?下面即将揭晓。

汉代人的美食菜单。《盐铁论》和《七发》记载了两份当时的时尚菜单。枚乘在《七发》里列举了当时九种至味:红焖肥狗肉,夹着爽脆的石耳;云梦泽的香粳米,赶着松散的菰米饭;柔韧的熊掌,蘸着五香的鲜酱;叉烧鹿里脊,嫩滑甘香;鲜鲤鱼片,烩溜黄熟的紫苏;打过霜的菜苔,炒起来嫩绿甘脆;用兰香酒来荡涤齿颊,让人食欲大动;清炖豹胎。

《盐铁论·散篇不足》列举了西汉前期20种时尚美食:烤羊羔、烤乳猪、韭王炒蛋、片切酱狗肉、红烧马鞭、豉汁煎鱼、白灼猪肝、腊羊肉、酱鸡、酥油、酸马奶、腊野猪腿、酱肚、焖羊羔、甜豆腐脑、清汤鲍脯、甘脆泡瓜、糯小米叉烧烘饭。

出土的汉代饮食器具

汉代杀猪陶俑

汉代饮食器具

河南洛阳东汉墓壁画《夫妇宴饮图》(局部)

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面食的发酵技术更加成熟。《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发酵方法是一种十分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由于掌握了发酵技术,这时期面食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其品种主要有:白饼、胡饼、面片、包子、髓饼、煎饼、膏饼、饺子、馄饨、馒头等等,但多以饼称之。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较为著名的面点品种在50种以上。馒头的创始还与诸葛亮收服孟获有关。这一点《三国演义》也有提及。不过,三国时的馒头夹有牛、羊、猪肉馅,而且个头很大,与头相似。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蔬菜品种,如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茄子原产印度,传入我国晚些,初名叫胡瓜;菠菜是唐朝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年)由尼泊尔传来的,最初叫波楼菜;扁豆原产爪哇国,南北朝时传入我国。

关于炒菜在西汉的《盐铁论》中已有客店里贩卖韭菜鸡蛋的记载。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的详细记载了炒菜的炒作过程。魏晋南北朝之际,炒用于做菜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已经出现。这是中国乃至于世界菜肴史、烹任史上的大事。

魏晋南北朝,人们爱喝奶。当时大批西北游牧民族入居中原以及中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使汉族人民的这一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乳制品也成为经常性的食品,并直接影响到宫廷与贵族们的饮食。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坐着吃饭了。最早,中国人的服饰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无论男女都穿裙子,裙子里面则不穿内裤。商周时期,中国人学会了用袍子做内衣(后来袍子变成外衣)。上衣下裳里面多了袍子,走光的风险小了一些。春秋战国时期,裤子终于普及,可是当时的裤子没有裤裆,甚至连裤腰都没有,一左一右套在两条腿上,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状态。裤裆的发明特别晚。从考古成果来看,至少东汉以前是没有连裆裤的;所以,东汉以前的成年人在开会和聚餐的时候,必须双腿并拢跪在地上,让外衣垂下来,护住要害部位。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势进餐的由来。因为东汉以后连裆裤才发明,并在魏晋南北朝广泛推广,所以,魏晋以后,有人就放弃跪坐进餐的方式。到了宋朝,所有吃货的裤子都有了裤裆,人们习惯于坐在椅子上吃饭,再也不用担心走光了。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给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产。(一)鱼鲜。据传东晋名将谢玄于军务之余钓鱼,自制成鱼鲜,寄给远方的妻子,遂被传为风流佳话。(二)五味脯。据《周礼》郑玄注可知,该脯为五香干肉条(片)。(三)胡羹。西汉张赛通西域以后,中亚饮食之法渐有传入汉室之中,胡羹便是其中之一。三国魏晋时,胡羹在民间广为流行。(四)胡炮肉。胡炮肉是魏晋时由波斯传入中国的名菜。(五)蒸豚即蒸小猪,这是魏晋时的席上珍品。

新城魏晋墓画像砖·坐享酒食图

魏晋画像砖《滤醋图》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的《进食图》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的饮食习俗,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传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成为中国饮食风俗史上极富光彩的时期。

隋唐五代,粟、麦仍是北方人的主食,而南方人仍以稻米为主。由于南方稻米生产的长足进步,大量稻米运往北方,特别是中唐以后,稻米已成为人们的常食之物。唐代比较著名的饭食有“青精饭”、“团油饭”、“王母饭”、“荷包饭”和“饧粥”、“茗粥”等。“青精饭”是一种用南烛树叶的汁浸黑的米蒸成的饭,其色如青,故名青精饭或乌饭。据说久食此饭,可益精气、强筋骨,延年益寿。“团油饭”是用煎虾、鱼炙、鸭鹅、猪羊肉、鸡子羹、蒸肠菜、姜桂、盐鼓等合制而成,为富贵人家妇女产儿三日或满月时食用。“王母饭”是皇家的主食之一,类似今日的盖浇饭。“荷包饭”以香米杂鱼肉等用荷叶蒸成。另外的“饧粥”也很有名,是加杏酪、麦芽糖制成的。李商隐《酬寄饧粥》诗云:“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赞美了饧粥的芳香甜美。“茗粥”则是掺茶叶煮的粥。

隋唐五代的面食更加丰富,仅饼的品种就有许多。有煮饼、蒸饼(又称笼上牢丸)、汤饼(又称汤中牢丸)、蝎饼、阿韩特饼、凡当饼、胡麻饼、双拌方破饼、春饼、赍字五色饼、五福饼、淋臨(带馅的饼)、丸饼等。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甚至出现了一种叫“冷淘”的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称赞“经齿冷于雪”。

据说,唐朝最受女性青睐的甜点是奶酪浇鲜樱桃;唐朝上流社会的宴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名叫玉露团的奶油冰激凌甜点和半透明的“透花糍”。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有面制糕点的风化遗物,其中包括千层糕,也包括做成花形、叶形的点心。出土的宝相花纹月饼十分精美,花蕊和花瓣至今清晰可见,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惟一一件月饼式点心;另外还有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四棱式点心、四瓣花纹点心、八瓣花纹点心,以及叶形面点、筒形面卷等。阿斯塔那唐墓,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饺子。

由于唐朝不仅皇家冰窖、官府冰窖发达,民间私营的商业性冰窖也不稀见,于是,甜食也随着季节不同而相应变化,到了夏季,便会有冰制或冰镇的美味助人消暑。例如,逢到盛暑天气,宫廷中会做一种清风饭,是用糯米饭、龙睛粉(可能是琼脂)、龙脑细末与牛奶一起拌匀,垂到冰井深处加以充分地冷冻,形成一道清爽可口的祛暑冰点。民间则流行把冰块敲碎,浇上蔗浆,制成类似刨冰的冷食。

最后提一句,现在已经征服全世界的小吃腊汁肉夹馍,据说也是由唐代樊氏所创。

唐代厨娘擀饼俑

新疆出土的唐代点心

唐代宝相花纹月饼

隋唐时期的双鱼酒壶

唐代孔雀绿釉绞胎小碗

樊家腊汁肉夹馍

宋代饮食

宋代尚无玉米、白薯之类作物,因地制宜,北方人的粮食以粟麦为主,南方人的粮食以稻米为主。在宋代,饼作为一种主食,是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的饼并不像现在仅指经过烧烤加工而成的一种圆形食品。凡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饼。烤制而成的叫烧饼,与我们今天的无二。水瀹而成的称为汤饼,在笼中蒸成的馒头叫蒸饼。《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在街头叫卖时所喊的“炊饼”,指的就是馒头。

开封食店出售的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桐皮熟脍面等,临安面食店出售的猪羊庵生面、丝鸡面、三鲜面、笋泼肉面等,都属汤饼。南宋晚期,出现了“药棋面”的挂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烧饼又称胡饼,开封的胡饼店出售的烧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髓饼、满麻等品种,有的烧饼无疑沾带芝麻,油饼店则出售蒸饼、糖饼、装合、引盘等品种,食店和夜市还出售白肉胡饼、猪胰胡饼、和菜饼之类。馓子又名环饼,苏轼诗称“碧油煎出嫩黄深”,无疑是油炸面食。临安市内出售各种面点,统称“蒸作从食”。另有“酥蜜裹食,天下无比,入口便化”,估计也应用米粉或面粉制成。

宋人面食中还有带馅的包子、馄饨之类,如有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笋蕨馄饨、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肉油饼、糖肉馒头、太学馒头等名目。稻和粟主要用于煮饭和熬粥。临安一带的粥品有七宝素粥、五味肉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等。宋时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开封称七宝五味粥,临安称五味粥。糯米食品还有栗粽、糍糕、豆团、麻团、汤团、水团、糖糕、蜜糕、栗糕、乳糕等。

宋代还有米面,时称米缆或米线,谢枋得诗描写“米线”说,“翕张化瑶线,弦直又可弯。汤镬海沸腾”,“有味胜汤饼”。粽子“一名角黍”,宋时“市俗置米於新竹筒中,蒸食之”,称“装筒”或“筒粽”,其中或加枣、栗、胡桃等类,用於端午节。这种风俗流传至今。

炒菜是中国菜区别于其他菜肴的基本特征,中国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现在的欧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并且,其初兴时期,仅存于宋都汴京(今开封),而且是酒肆、饭馆首屈一指的绝活。后来才慢慢普及。

下面列举一些宋人记录的美食:

红丝水晶脍。脍就是切片,什么东西切成薄片是透明的呢?最后发现那应该是肉皮冻。为了在热天也吃上冻肉皮而且不让肉皮变质,肉皮冻在制作中还会加入一些芒硝。切成了薄片的肉皮冻被叫做水晶脍。红丝应该不是现在的那种,而是红姜的丝。

软羊。软羊就是酥软的羊肉。现在普通话里的所谓的炖烂了的东西,在宋人嘴里还是煨软了的。煨软了的羊肉到处都受欢迎,所以东京到处都有卖软羊。

旋炙猪皮肉。旋是切块。炙和脍一样是广受喜爱的烹调方式,所谓脍炙人口这个词就是这个意思。炙就是烧烤,将肉类放在小小的炭火上反复地翻滚而成。猪皮肉肥肉最多,这么一烤肥油就冒到皮上了。猪皮在猪油中被炙烤得异常香脆。上桌前用刀旋开,可以蘸些大蒜末和白醋的调料,或者用梅子酱,反正都是极好的下酒方式哈。

鲊脯。脯就是肉干,鲊就是腌制。将小鸟放在扁平的瓦罐内,铺上酒糟、醋、盐、香料,再铺上箬叶封严实。过些天就可以吃了。也可以用鱼肉的。不过最有名的是黄雀鲊。你们私下里互相传播这样的谣言:蔡太师是个喜欢吃黄雀鲊的,他老人家府上有三间房子堆满了盛满了黄雀鲊的瓦罐啊,从地上堆到屋顶的三大间呢。

辽国上贵族的厨房

河北宣化县下八里辽代张世卿墓壁画中的《备宴图》

宋代铁锅

元代饮食

在进餐方式上,汉族与蒙古族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汉族一天两餐比较普遍,唐宋时,一日三餐逐渐增多。到元代汉族中已普遍实行一日三餐,而蒙古族往往一日两餐。

汉族常见的主要食具有筷、匙、碗、碟、锅等,蒙古族有匕(匙)、箸、叉、小刀等。小刀用于割肉食用。从内容上看,汉族副食以蔬菜为主,加以肉类、果品;蒙古族则以肉食、乳品为主,菜蔬、果品处于次要地位。

元代饮食业也十分兴旺。元都城大都茶楼、酒馆林立,大都以外的城市及乡镇,酒肆、茶坊、饭店(主要出售主食)也相当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的宴会之风甚盛,这得益于元蒙统治者对宴会的重视。蒙古贵族、官僚的宴会最著名的莫过于“诈马宴”。

元代稻米以江南最盛,当地居民以稻米为主食,稻米在中原地区居民的饮食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大都的居民以稻米为主食。肉类中,羊肉最为重要。朝廷举行宴会,主要供应羊肉;民间食肉,也普遍食羊;送礼的佳品也以肥羊为上。猪肉占有一定的比例。元代对宰杀牛马严加控制,因此牛肉、马肉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比例不大。野生动物亦占有相当比例。

蔬菜比较常见的有20多种。果品南北普遍出品的有梨、桃、梨、梅、杏、枣、栗、柿、葡萄、西瓜等。面食中出现了“挂面”,起初主要在宫廷,后来普及于民间。

元代饮茶已成为各民族、各阶层共同的嗜好。元代饮茶有“点”、“煎”之分,其中“煎”是宋代没有的。

元代马奶酒、葡萄酒盛行,但以汉族为主的广大农业区主要饮用的是粮食酒。蒙古语称米酒为“答剌速”。在酒类中,元时还流行药酒,可祛病强身,有滋补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元代从海外引进了蒸馏技术,并应用到酿酒工艺中,很快在全国传播,当时称这种制法的酒为烧酒、白酒,日后成为了中国酒的一个重要品种。和宋代一样,元代汤饮也十分流行。在宫廷中有人参汤、四和汤、橘皮醒酲汤等。民间流行的有醒酲汤、熟梅汤、天香汤、须问汤等。饮汤成为元代食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元代枢府碗

元代六耳朵铁锅

墓室壁画中的宴饮图

明代饮食

明朝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表现在美食上就是宫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双峰并峙。

官宦菜的代表自然是宫廷菜,以明朝皇帝的饮食为主要代表,特别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代表;江湖菜的代表是《金瓶梅》记载的那些菜品,这也可以认为是当时流行的商务菜代表。

先说官宦菜。因为朱元璋出身安徽,开国将领中也多淮扬一带的人,所以官场上流行的菜还是以淮扬风味为主,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都带有浓郁的淮扬菜特色。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烹饪技术的提高和原料的增多,菜式更加丰富,味道也在淮扬风味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本地化。

在官宦菜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明大政纪》记载,洪武二十七年(年),由工部在京城(南京)建了10座大酒楼,具体经营交给民间的商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官方的投资来拉动内需。这些酒楼非常豪华,里边还设有剧场等娱乐场地,有些酒楼里甚至有水上流动餐位。酒楼的名字也很大气,有想象力,比如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重泽等,后来又加盖了5座酒楼,共15座,在当年的八月二十三日(农历)建成,接待四方来客。为了拉动消费,朱元璋又赏钱给文武百官官钞(相当于现在为了应对危机拉动内需发放的消费券),让他们到这些酒楼中去消费。有了皇帝和百官的带领,这些酒楼自然生意兴隆,“日收十万钱”。

因为社会物质的丰富,文化的繁荣,到了明代,饮食在民间也逐渐走出了“吃”的局限,成为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这与宋代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水浒传中经常记载的还是吃饭,填肚子,酒楼的主要功能还是“吃饭”,而明代,去酒楼更多的是一种娱乐行为。

明代饮食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很多外来食材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没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无法形成。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的番茄鸡蛋汤在明代已经出现。

在明代的宫廷名菜菜谱中,当代发明的就有21道。分别是:烧香菇、蟠龙菜、炙蛤蜊、炒大虾、田鸡腿、笋鸡脯、三事、烹火腿、酒糟虷、烧鹿肉、燎肚子、带冻姜醋鱼、生爨牛、花珍珠、烹虎肉、炙泥鳅、酢腐、水母汇、油煎鸡、炙鸭、一捻针、水煠肉。

在烹饪技术上,明代与两宋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规范,有烧、蒸、煮、煎、烤、卤、摊、炸、爆、炒、炙等,查阅明代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28道菜都是用独立的烹饪方法做成的,比如火燎羊头、水晶鹅、酿螃蟹、蒸龙肝、炮凤肚、烧芦花猪、糟鹅掌、烩通印子鱼、煎鸡、熬鸡、酥鸡、卤烤鸭、摊鸡蛋、火熏肉、腌螃蟹、王瓜拌金虾、肉鲊炖雏鸡、腊鹅、羊灌肠、馄饨鸡、油炸烧骨、鸡煎汤、蒸羊肉、榛松糖粥、鸾羹。

糟制菜是明代饮食的一大贡献,糟即指原料酒糟,又是一种烹饪手法。糟是热制冷吃菜的典型,在齐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这种做法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相比于官宦菜,明朝民间的美食更加丰富多彩,这在明代著名白话小说《金瓶梅》中有集中的体现,并且深刻的影响了另一部小说巨著《红楼梦》。下面列举一些《金瓶梅》里的美食:

一根柴烧制红烧猪头。将猪头放在盬子里,加入清水、花椒、大料、羊角葱、黄酒,将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农家大酱,封好以后,只用一根长长的柴火放在小灶内,不用两个小时,油亮亮、香喷喷、又酥又烂的红烧猪头就可出锅了。

羊角葱汆炒核桃肉。将猪肉切成薄片,用花刀打出花纹来,和淀粉、蛋清、盐拌匀后腌渍一会。鸡汤烧开,把腌好的肉片用鸡汤汆熟即为核桃肉,捞出,羊角葱油锅爆熟,再放入核桃肉就可食用。

奶罐子酥烙拌鸽子雏。先将鸽子用传统方式卤熟、晾凉,将鸽肉撕下用酥酪加上盐拌好,因为酥酪有些酸味,使得此菜很开胃。

荷花饼(山东烙馍)。两手抓住擀面杖的两头,用手一推,小饼自动在案板上转动起来了。变魔术般,一张雪白的薄饼坯子就出来了。就势用擀面杖将薄饼挑起,顺手撂在旁边的鏊子上。鏊子旁边的那位连忙将饼摊好,摊匀,转眼间薄饼起了小泡,冒起了蒸汽,立刻用小竹片将烙馍翻个个,稍微烤一下,一张烙馍就做好了,将它搁在旁边的高粱排子上。

馄饨鸡。依照《金瓶梅饮食谱》里头的说法做的,馄饨鸡那可是一道工夫菜。全鸡收拾妥当,先放入砂锅用中火烧沸,撇去浮沫,盖严,然后移微火炆约二小时至烂。即文火加热,宽汤慢煮。”最后才加入馄饨和菜,“这样菜中有点,点中有菜,珠联的制作,令人回味无穷。”

明代《南都繁会图卷》中的街头小吃。(佚名绘)

清代饮食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社会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了其饮食文化,其中皇宴文化最具代表性和特殊性。

清代皇帝一日只吃两餐。早膳多在早6时开始,有时也会推迟到早8时。晚膳多在12点至午后2点。用现代观念看,这应算是午餐。两次正餐之后,如果饿了各加一顿小吃。

清宫御膳主要由三种地方风味及菜系组成。满族菜是从小吃惯了的民族口味,各种肉类及野味、粘食饽饽、蘸酱菜等都是皇帝后妃难舍的美食;入主中原后,清宫沿袭了明代宫廷饮食特色,膳食逐渐以山东风味为主;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数次南巡,苏杭菜点受到赏识并在宫中流行起来。

清代帝后们饮食喜好各异。例如:乾隆皇帝的膳食粗细搭配、粮菜互补、十分合理;光绪皇帝喜食海味菜,鱼翅、海参、海蜇、海带等原料烹制的菜肴每餐必备;慈禧喜食的菜肴有烧猪肉皮、清炖鸭舌和鸭掌、西瓜盅等,还喜食小窝头、炸三角等点心;溥仪对西餐颇感兴趣,曾在紫禁城内设置西餐厨房。

清宫筵宴名目繁多,从年初吃到年尾。除元旦、万寿(皇帝生日)、冬至三大节日筵宴之外,还有庆祝征战胜利的凯旋宴、笼络臣民的千叟宴、皇帝大婚宴、公主下嫁宴、招待朝鲜使臣和西藏贡使及蒙古王公等的除夕宴、皇太后圣寿宴、皇后千秋宴、各嫔妃的生辰筵宴、皇子皇孙的成婚礼宴、宗室家宴。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宴等。

中国饮食文化,到清朝已经进入成熟期,菜品种类相对稳定。当时,洛阳不翻(饼)、焦炸丸已远近闻名,火锅深受各阶层热捧,“百鸟朝凤”、“紫酥肉”等宫廷美食传入民间,扎根河洛大地。饮食名著《随园食单》此时成书问世。清末民初,多元文化并存,饮食选材、制法均有创新,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深受影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到了宋代,北咸南甜的格局形成。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汉民族饮食的“八大菜系”。   

清朝末年,外来势力侵入肆虐,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着一些变化,饮食也受到不小的影响。让我们通过几道美食,感受中西交融在餐饮发展方面的精彩演绎。

  

皇帝的饮食

清代饮食图

八大菜系

满汉全席

晚清,男人们围坐在桌子周围吃饭。

古今五大名宴

1、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宴席。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满汉并用的局面。满汉全席是清代满室贵族、官府才能并举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有,菜肴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2、孔府宴:曲阜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经历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族和官府职能。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序严谨,是古代宴席的典范。

  3、全鸭宴:首创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特点是宴席全部一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肴组成,共有多种冷热鸭菜可供选择。用同一种主料烹制各种菜肴组成宴席是中国宴席的特点之一。全国着名全席有:天津全羊席、上海全鸡席、无锡全鳝席、广州全蛇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饺子席、佛教全素席等等。

  4、文会宴:文会宴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追求雅致的环境和情趣。一般多选在气候宜人的地方。席间珍肴美酒,赋诗唱和,莺歌燕舞。历史上许多着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是在文会宴上创做出来的。着名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兰亭文会上写的。

  5、烧尾宴:古代名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烧尾一词源于唐代,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尾巴;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龙门,必有天火把尾巴烧掉才能变成龙。三种说法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次宴取名“烧尾宴”。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你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ngmeijiaju.com/yswh/9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