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博士谈武安与中华粟文化

贾利涛

武安杜庄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晋中学院,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地方文化研究。

  粟,古有禾、穀、粱等多种名称,间与黍、稷互称,今谓谷子,脱皮后即为小米。粟文化指与粟相关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总称,它包括从古至今与粟种植、加工、食用相关的农业(土壤、气象、贮藏、酿造、育种、农具、耕作、水利)、冶炼、运输等器物文化、技术文化,也包括基于粟的生物属性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如古代粟作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及粟所蕴含并展现的民族精神。

  中国农业文明在早期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种格局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稻文化”“稻作文明”在全球文化拼图中占据显赫地位,各国对其不仅予以高度   就中华文化圈而言,谈及粟文化,武安是无法绕过的重要代表。无论从古文化遗迹,还是就现代文化生活而言,倘若意于成就“中华粟文化”的首席弘扬地,武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

粟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驯化粟、栽培粟最早的国家,也是目前粟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农作物的粟为文明萌芽与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逸周书》里记载的“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神话,反映了粟在农耕文明肇始时期的首要地位。在中华文明早期,小麦还没有进入中土,水稻尚未在北方广泛种植,草木荒野,水土初垦,粟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适应了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成为较早的粮食作物。粟的种植,开启了农耕文明的曙光,中华先民的生存有了保障。粟作为粮食作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取代了黍,成为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孕育滋养着中华文明。在夏商时期,粟在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因而,夏商文化被认为是“粟文化”。粟作农业经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达到繁盛,粟一直位居“五谷”之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粟提供的物质基础,一直是文化延续的保证。而且,粟在军事、祭祀、礼制、社会习俗、商业活动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珍视粟、重视粟、崇尚粟的群体意识不断沉积深化。粟在粮食作物中的首要地位直到中唐以后才逐渐被稻所取代,地位也逐渐次于麦。即便如此,粟也没有从田间地头消失,至今仍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河东河西,陵谷沧桑,年年又见粟苗新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汗滴粟田,数千年耕耘不辍。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李白诗云:“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粟在作为农业作物的同时,亦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粟作为财富的代表,用来发送俸禄和赏赐。《广雅?释诂》言:“粟,禄也”。粟作为五谷之一,得自天地,祀酬天地,是古代祭祀中至为重要的用品。在古人的认识世界里,粟具有某种神性,因而被用于占卜国家大事。《诗经》有“握粟出卜”的句子,《管子》亦云:“握粟而筮者屡中”。“握粟出卜”不仅体现了粟在古人思想中的重要性,而且其内涵在后世不断扩展。譬如三国时赵昱至孝的故事:赵昱小时候,母亲生病有三个月,他目不交睫地侍候在左右,经常握粟出卜祈求神明保佑他母亲。(昱惨戚消瘠,至目不交睫,握粟出卜,祈祷泣血,乡党称其孝。《后汉书》)故而,粟被赋予高尚的情操,视为高洁之物,形成更广泛更深厚的心理基础。在古人看来,粟可比之于君子之德,《管子》载:“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隰朋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因此,粟粒虽小,文化体量甚巨。有学者评价:“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广博,从耕作方式到栽培技术、从宗庙祭祀到民间风俗、从诗歌咏颂到各种寓意,是承载中华文明长久发展的重要基因,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世界意义。”

2

武安的粟文化资源

01

考古遗址: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粟栽培最早、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多年前,先民已经开始栽培粟作物,并且运用石磨盘、石棒加工粟谷,而且粟谷的贮藏技术、仓储量惊人。磁山文化作为粟的发祥地,得到学术界和诸多领域的确证。粟的文化价值因为磁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得到重新评估。磁山文化在中国农业史、文明史中享有崇高地位,尤其在粟文化的溯源方面吸引了世界目光。考察中华粟文化,磁山具备无与伦比的实物证据价值。如此悠久的遗址财富,放眼整个中华文化圈,都难觅同等量级者。因此,磁山文化对于中华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02

农业生产

  从古至今,武安一直是谷子的核心产区。武安多山地丘陵,土壤贫瘠,缺乏大块连片肥沃田地,属半干旱气候,多发干旱、霜冻,而谷子抗逆性强、耐旱耐寒、周期短且稳产的特点,适合当地耕种。粟与当地生态自然相配,粟作农业是武安最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谷子相较于玉米和麦类,具有保护性的外壳,便于长期贮存而不变质。谷子的这些特点对于适应土壤气候、保障粮食供应、应对荒年歉收具有非凡意义。谷子与武安自然环境相适应,造就了武安近万年的谷子耕作史,这在文明史上是不多见的。

03

民风民俗

  武安种植谷子自然条件适合,天然无公害,品种优良,武安小米营养丰富,质量上乘,“武安小米”远近闻名,武安被称为“中国小米之乡”。武安人喜食小米,饮食上离不开小米,生活中也缺不了小米。小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孩童喝米粥去火,产妇喝米汤下奶,妪翁喝米饭御疾,武安人日日离不开小米饭。更不要说多姿多彩的小米风俗,有粟山美好的传说,有婴儿除惊用的米祓法,有祭扫所用的米水,有六月六的敬谷神等等。武安人与粟(谷子、小米)的感情天然深厚,武安业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粟文化。

粟文化的内涵

孕育中华文明1

  粟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中原文化最初的文明规模和文化能量。正是在粟作区,青铜和冶铁技术遥遥领先,这与粟的支撑作用紧密相关。如以磁山文化为例,遗址发现了大量粮窖和贮存的黍粟,以及40余件石墨盘、石磨棒,还有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表明磁山文化已经进入定居农业或乡村农业时期。粟作农业的开始,黄河流域创造了高度的农耕文明。在粟作农业的需要和推动下,物候历法诞生,语言文字得以进步,算术进一步发展,原始宗教开始萌发,社会制度的进步和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得益于粟的物质基础。

器物技术文化2

  粟驯化之后,繁育出多个品种,粟的种植水平一度代表了古代农业的最高水准。粟作农业的需要,产生了各种犁地平地农具、播种农具、收割农具、脱粒农具和贮藏器具,人们探索发明了较为成熟的烹煮粟的方法,逐渐掌握了粟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与粟作相关的气象经验逐步积累,水利技术不断进步,冶炼技术不断提高,运输技术不断发展,酿造工艺不断改进。

粟民俗3

  粟参与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不断积累沉淀,形成了丰富的粟民俗。粟的生生产、加工形成了粟生产民俗;在信仰民俗方面,粟神信仰与稷神崇拜,古代重要的农神崇拜与祭祀,粟一直发挥关键角色。在民间文学中,保留着大量与粟有关的农谚、神话、传说、故事。在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粟(谷子、小米)的影响力。在民俗观念中,粟承载的意涵绵长深邃。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4

  粟作农业从古至今,历经变迁而没有堕蜕为历史尘埃。数千年来,旧谷新芽,周而复始,秆殖归土,地力不竭,山水依旧。粟谷种植,讲求精耕细作;薄田厚作,循环往复,滋养百代。粟谷浑身都是宝,人畜离不了,从果实到糠壳都有利用价值。谷子生长周期短,与其他作物轮种,保护水土、维持肥力;与其他作物套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量。粟作生产代表了中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谷子精神5

  粟谷耐寒耐旱,适合环境恶劣的地区种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韧耐苦的品格。粟谷虽然产量不高,但抗害稳产,体现了勤俭克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谷子外有硬壳包裹,内怀金实,不骄不躁,不卑不亢,颇类君子之德。谷子常作为赈灾粮或军粮贮存,居安思危,可堪大用。谷子尤适合新垦土地,在榛莽初开,杂草丛生,虫害肆虐中依旧保收,体现了顽强拓进的精神。

“小米”红色文化6

  “小米”从战争炮火中走来,兼有新的时代精神。无论在延安、西柏坡,还是在冶陶、十里店,小米经过革命洗礼,具备了红色内涵。毛主席说:“拿中国的情形来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最后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小米加步枪”展现了党和军队在当时给养和装备条件较差的条件下,依然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小米”在革命年代作为根据地最重要的粮食,为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支持。“小米”体现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不畏强敌的革命精神和扎根群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小米红色文化在新时期是可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粟文化”与武安地方文化

1.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形成地方文化体系,树立地方文化名片。

武安地方文化丰富,六大文化脉系各具特色,“粟文化”贯通古今,生生不息。以“粟文化”为主干,可以有机串联六大文化脉系,在它们各自拓进的同时形成合力,有利于形成高度集中的文化优势,促进地方文化整体提升。“粟文化”具有源头性特点,具备典型的溯源性价值,古韵浓厚;“粟文化”在文化发展中具有根基性地位,影响巨大;“粟文化”具有强劲的文化吸附力和吸引力,不乏现代气息。参考当前各地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华粟文化”是值得重点开发,尤其适合武安来开发的文化品牌。

2.确立武安在中华粟文化中的地位,建立“中华粟文化”的研究、开发基地。

粟文化研究,尤以中华粟文化为重地。在曾发现古代粟谷遗存的内蒙古敖汉旗、河南淅川、山西万荣、陕西宝鸡等地,已经开始了“粟文化”研究、推广、开发的探索,并且有些地区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而且,近年来,全国很多地区在争创地方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对“粟文化”这一文化资源的利用已经走在前列。相较而言,武安在经济实力、地理区位、考古发掘、文化拓展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对该文化品牌的挖掘却和自身具有的丰富资源极不相称。如磁山作为粟文化最为重要的代表,只有在考古学言及磁山文化时才论及粟文化,忽视了粟文化在武安地方文化中的古今一贯性,且没有和地方活态文化联系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确立武安在中华粟文化中的地位,意义深远,时不我待。

3.“粟文化”的当代经济效益

  “中华粟文化”的厚度深度广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华粟文化”的提倡,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亦不可小觑。提升“武安小米”的品牌效应,带动酿酒酿醋等相关的粟类作物深加工,开发粟类产品,宣传小米的药用和保健功能。以此文化品牌,推进西部山区农产品综合开发。同时,带动相关乡镇景点的旅游开发。以粟文化为切入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品牌带动下的农业、工业、服务业联动效应。以“中华粟文化”为文化亮点,促进农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北京著名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ngmeijiaju.com/jkys/72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