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汉文化沉浸感推进汉文化产业建设人民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提升城市文化供给能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影响力,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那么,“两汉文化看徐州”究竟看什么?怎么看?如何将汉文化更好融入生活之中?又如何让渊源流长的汉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

5月7日,南京师范大学创意创作院执行院长、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张鹏在南京接受徐报融媒记者采访时提出,要打造汉文化名城,除了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建设看得见的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景区外,还要积极扩展多维度、沉浸型文化传播渠道,将汉文化融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张鹏认为,徐州全面增强汉文化沉浸感可以通过“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体现,即让无形的汉文化以生活中最容易被人们接触的方式,时刻将其灌溉在人们心间。

张鹏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衣着彰显的不仅是人们的品味,更是人们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现阶段,全国各地广为推崇“国潮风”,徐州也不例外。行走在徐州街头,随处可见身穿汉服的行人。徐州先后举办了汉服推广大赛、汉服嘉年华等活动,汉服已然成为了一张城市名片。张鹏建议,“十四五”期间,徐州老百姓的穿着和审美方面依然值得深耕,尤其要把握住年轻一代对于汉服的喜爱,让汉服成为汉文化传播的重要切入点,时常举办大型汉服展示活动,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并且,可以将汉服特色元素融入价值链高端环节中,提升汉服的附加值。

民以食为天,徐州人自古便懂得如何享受美食,徐州民俗博物馆内珍藏的汉画像石拓片上就绘有古人在火炉旁烤肉的画面,汉文化饮食习俗直到今天还有所传承与保留。作为一名老徐州人,张鹏谈及徐州美食也颇为感慨,充分认同徐州是美食家的天堂的说法。他表示,徐州饮食文化难能可贵地凝练着南北菜系的精华部分,它与徐州的历史、区域、经济、民俗、物产、烹饪技法等密切联系,徐州人的美食偏好也与自身性格特质不无关系。现在,徐州美食业发展更为迅速,传统技艺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徐州饮食文化,挖掘彭祖菜系、楚汉菜系,保护传统食品制作工艺,发扬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努力打造舌尖上的徐州,将汉文化从舌尖传递到每个人的心底。

历史建筑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中华文明传承中发挥着纽带作用,是徐州地域文化延续的重要因素。加快构建“一廊一环两区”特色文化空间格局,不仅可以充分彰显徐州“楚韵汉风、南秀北雄”城市文化特质,还能为徐州人构筑不同以往的居住环境。正如张鹏所言,在住方面,徐州民居、民俗博物馆等建筑记录着徐州人民过往经历,表现着人们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户部山、回龙窝、老东门等文旅街区的重新改造皆让人眼前一亮,不仅为我市局部繁荣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张鹏还建议,徐州可以在住的方面主动融入汉文化元素,打造汉文化主题民宿、酒店等,旨在让更多的人以新鲜方式了解徐州的文化遗存,唤醒人们了解和传承的意识。

在张鹏看来,行走或出行方式与百姓的精神面貌息息相关,城市交通的完善度与市民生活幸福指数也颇有关联。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对做强做透汉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不但来往游客可以顺利往返于景点之间,市民们也可以在城市规划、交通设施等塑造的实体空间内享受生活、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徐州市“十四五”规划正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过度限制某一种交通工具,而是着力搭建多种交通工具的连接网络。徐州交通发展规划给予了来往人群更多的重视和关怀,让人们获得身处城市空间中的真实体验,更温和的出行方式也赋予了城市更温暖的灵魂。

从“看得见的汉文化”到“吃得着的汉文化”再到“带得走的汉文化”,最为简单的“衣食住行”四字,却蕴含着徐州汉文化的大智慧。迈入“十四五”,徐州在两汉文化引领下,大力推进汉文化产业建设,实施汉文化提升行动,扮靓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打造世界级汉文化名片,“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帝王气势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雄风将再次在这片热土上扬帆起航。

本文来源:徐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ngmeijiaju.com/ttys/ttys/15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